一、概述
黄石市地处长江中游下段南岸,幕阜山脉北麓。2011年全市平均降水深1207.3mm,折合年降水量54.9671亿m3,比上年偏少34.7%,较多年平均偏少16.7%,属偏枯水年份。(多年平均值一般频率为50%左右,小于多年平均值10%以上即为偏枯或枯水年份。)
全市地表水资源量27.4222亿m3,地下水资源量5.8308亿m3,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间不重复计算量1.0396亿m3,水资源总量28.4618亿m3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94m3,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108m3。
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8.3866亿m3,比上年减少3.9059亿m3。
全市总供水量15.0454亿m3,其中地表水资源供水量14.7270亿m3,地下水资源供水量0.3184亿m3。
全市总用水量15.0454亿m3,其中工业用水量9.4361亿m3,农业用水量4.3210亿m3,生活用水量1.2883亿m3。全市总耗水量5.0466亿m3,综合耗水率为33.5%。
我市水环境总体状况稳定,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,但是湖泊污染问题仍然突出。
2011年,黄石市先后遭受了特大干旱和多次暴雨袭击,造成了重大损失。面对严重旱情和洪涝灾害,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、省防办的统一指挥下,黄石市委、市政府紧急动员、全面部署,黄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、市防办精心组织、科学调度、分类指导,广大军民团结奋战,顽强拼搏,全力防灾抗灾,夺取了防汛抗旱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。
二、水资源量
(一) 降水量
2011年全市平均降水深1207.3mm,折合降水量54.9671亿m3,比上年偏少34.7%,较常年偏少16.7%,属偏枯水年份。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,由西南向东北递减,降水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冶湖流域上部,变化量在900~1500mm之间。年降水量最大值为大冶市殷祖站的1494.0mm,最小值为阳新县白沙铺站的933.0mm。
代表站降水资料统计表明,降水在时程分配上极为不均,汛期4~9月平均降水量1030.5mm,占全年降水量的83.2%;枯季1~3月、10~12月平均降水量207.8mm,占全年降水量的16.8%;最大月均降水量出现在6月,为518.0mm,占全年降水量的41.8%,最小月均降水量出现在11月,为12.0mm。
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比较,黄石城区偏少12.0%;大冶市偏少12.2%;阳新县偏少19.5%。与上年比较,黄石城区减少32.8%;大冶市减少35.1%;阳新县减少34.6%。
(二) 地表水资源量
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、湖泊、冰川等地表水体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,即天然河川径流量。
2011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27.4222亿m3,折合径流深602.3mm,与上年比较偏少52.4%,与多年比较偏少20.9%。
地表水资源分布趋势与降水基本一致,径流深在500~700mm之间,与多年平均比较:黄石城区偏少14.1%,大冶市偏少18.7%,阳新县偏少22.6%;与上年比较:黄石城区减少54.9%,大冶市减少55.9%,阳新县减少49.8%。
(三) 地下水资源量
地下水资源量指地下饱和含水层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,即降水和地表水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量。
2011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5.8308亿m3,基流模数12.40万m3/年.平方公里,基径比0.23。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减少21.9%,与上年比较减少35.9%。
(四) 水资源总量
水资源总量是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,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。产水系数为水资源总量与降水总量的比值,无因次;产水模数为单位面积上的产水量,其单位为万m3/平方公里。
2011年全市水资源总量28.4618亿m3,产水系数0.518,产水模数62.5万m3/平方公里。与上年比较减少51.4%,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偏少20.5%。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94m3,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108m3。
(五)过境客水量
过境客水量是指某一特定时段内通过某一区域,扣除区域自产水量的上游来水量。
2011年黄石市长江干流过境客水资源量5673亿m3。
2011年黄石市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
行政 分区 |
年降水量 (亿m3) |
地表水资源量(亿m3) |
地下水资源量(亿m3) |
不重复计算量(亿m3) |
水资源总量(亿m3) |
产 水 系 数 |
产水模数 (万m3/Km2) |
全市 |
54.9671 |
27.4222 |
5.8308 |
1.0396 |
28.4618 |
0.518 |
62.5 |
市城区 |
2.2914 |
1.1427 |
0.1779 |
0.0444 |
1.1871 |
0.518 |
62.8 |
大冶市 |
20.0216 |
9.9622 |
2.2926 |
0.7772 |
10.7394 |
0.536 |
67.2 |
阳新县 |
32.6541 |
16.3173 |
3.3603 |
0.2180 |
16.5353 |
0.506 |
59.8 |
备注:产水系数指水资源总量与降水总量的比值,无因次;产水模数指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水资源量,单位为万m3/Km2。 |
三、蓄水动态
a)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
全市2座大型水库年初蓄水量11.8443亿m3,年末蓄水量7.9122亿m3,年末比年初蓄水量减少3.9321亿m3;6座中型水库年初蓄水量0.4482亿m3,年末蓄水量0.4744亿m3,年末比年初增加0.0262亿m3。
2011年黄石市大型水库蓄水量过程 水位:m;水量:亿立方米
名称 |
类型 |
项目 |
月 份 |
下年1月1日8时 |
|||||||||||
1 |
2 |
3 |
4 |
5 |
6 |
7 |
8 |
9 |
10 |
11 |
12 |
||||
富水 |
大 |
1日8时水位 |
54.62 |
51.06 |
50.65 |
49.80 |
49.68 |
50.07 |
56.23 |
53.36 |
51.06 |
48.51 |
49.19 |
48.17 |
48.54 |
相应蓄水量 |
7.8868 |
5.7424 |
5.5210 |
5.0740 |
5.0164 |
5.2078 |
9.0894 |
7.0804 |
5.7424 |
4.4548 |
4.7812 |
4.2916 |
4.4692 |
||
王英 |
大 |
1日8时水位 |
66.79 |
66.13 |
65.54 |
64.98 |
64.37 |
63.76 |
67.23 |
67.19 |
67.02 |
66.44 |
65.94 |
65.29 |
64.65 |
相应蓄水量 |
3.9575 |
3.7925 |
3.6496 |
3.5156 |
3.3814 |
3.2520 |
4.0698 |
4.0594 |
4.0152 |
3.8700 |
3.7456 |
3.5896 |
3.4430 |
b) 湖泊蓄水动态
2011年全市主要湖泊年初蓄水量1.6492亿m3,年末蓄水量1.4013亿m3,全市年末比年初减少减少0.2479亿m3。
四、供用水分析
(一)供水量
供水量指各种水源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。2011年,全市总供水量15.0454亿m3(包括大冶、阳新),比上年略有减少。其中地表水资源供水量14.7270亿m3,占总供水量的98.0%;地下水资源供水量0.3184亿m3,占总供水量的2.0%。在地表水资源供水量中,蓄水工程供水量2.3233亿m3,占地表水供水量的15.8%;引水工程供水量1.1750亿m3,占地表水供水量的8.0%;提水工程供水量11.2287亿m3,占地表水供水量的76.2%。
(二)用水量
用水量指各类用水户取用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。2011年全市总用水量15.0454亿m3(包括大冶、阳新)。其中工业用水量9.4361亿m3(全口径调查,包括规模以上企业和规模以下企业及火电工业),占总用水量的62.7%;农业灌溉用水量3.4268亿m3,占总用水量的22.8%;城镇公共用水量0.1854亿m3,占总用水量的1.2%;居民生活用水量1.1029亿m3,占总用水量的7.4%;林牧渔畜用水量0.8942亿m3,占总用水量的5.9%。在总用水量中,黄石城区为工业生产主要用水区域,大冶市、阳新县为农业灌溉主要用水区域。
与上年比较,工业用水量略有减少,农业灌溉用水量略有增加。
各区用水量中,城区用水量7.9752亿m3,占全市总用水量的53.0%;大冶市用水量4.0994亿m3,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7.2%;阳新县用水量2.9708亿m3,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9.8%。
(三)耗水量
耗水量即用水消耗量,指在输水、用水过程中,通过蒸腾蒸发、土壤吸收、产品吸附、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,而不能回归至地表水体和地下饱和含水层的水量。2011年全市总耗水量5.0466亿m3,万元GDP耗水量55m3,综合耗水率33.5%(耗水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数)。其中工业耗水量1.8884亿m3,耗水率20.0%,占总耗水量的37.4%;农业灌溉耗水量2.0951亿m3,耗水率61.1%,占总耗水量的41.5%;城镇公共耗水量0.0644亿m3,耗水率34.7%,占总耗水量的1.3%;居民生活耗水量0.4945亿m3,耗水率44.8%,占总耗水量的9.8%;林牧渔畜耗水量0.5042亿m3,耗水率56.4%,占总耗水量的10.0%。
五、 用水指标
2011年全市人均用水量578m3,万元GDP(当年价)用水量162m3,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45 m3,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
六、 水环境概况
(一)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
2011年10个重点水功能区纳入监测,7个水功能区达标,达标率70%,其中Ⅱ类水质3个,占30%;III类水质3个,占30%;Ⅳ类水质3个,占30%;劣Ⅴ类1个,占10%。长江、大型水库水质较好,城区附近和阳新境内湖泊水质比较差,主要污染物是营养元素。(下表中青山湖、青港湖为非功能区,因是城市内水域,考虑实际需要将其列入表中)
黄石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
河 名 |
水质类别 |
主要污染物及超标倍数 |
水质评价 |
是否达标 |
变化趋势分析 |
大冶湖(下游磊山段) |
Ⅳ类 |
汞0.14倍 |
否 |
未见改善 |
|
长 江 (黄石港段) |
III类 |
|
尚好 |
是 |
水质稳定 |
富水水库 |
Ⅱ类 |
|
良好 |
是 |
水质稳定 |
青 港 湖 (非功能区) |
劣Ⅴ类 |
氨氮0.6倍,总磷2.6倍,生化需氧量2.4倍 |
很不好 |
否 |
未见改善 |
青 山 湖 (非功能区) |
劣Ⅴ类 |
氨氮0.6倍,总磷6.8倍,生化需氧量1.3倍 |
很不好 |
否 |
未见改善 |
长江 (西塞山段) |
III类 |
|
尚好 |
是 |
水质稳定 |
长江 (阳新段) |
III类 |
|
尚好 |
是 |
水质稳定 |
王英水库 |
Ⅱ类 |
|
良好 |
是 |
水质稳定 |
富 水(富河) |
Ⅱ类 |
|
良好 |
是 |
水质稳定 |
磁 湖 |
Ⅳ类 |
总磷0.9倍 |
不好 |
否 |
水质改善 |
保安湖 |
Ⅳ类 |
总磷0.2倍 |
不好 |
否 |
略有恶化 |
网湖 |
劣Ⅴ类 |
总磷1.8倍,生化需氧量0.4倍 |
很不好 |
否 |
未见改善 |
备注:良好代表Ⅱ类水质,尚好代表III类水质,不好代表Ⅳ类水质,很不好代表Ⅴ类、劣Ⅴ类水质。 |
(二)废污水排放量
废污水排放量指第二、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已被污染的水量,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。2011年度,我市入河污水总排放量29400万吨(不包括污水处理回用量)。
(三)饮水水源地水质
我市有两个主要集中式城市饮用水水源地,即长江黄石城区水源地和富水阳新县十里湖水源地。2011年度分别监测12次,长江水源地水质为Ⅲ类,阳新十里湖水质为Ⅱ类,水质安全,达标率为100%。
(四)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情况
依据《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》(SL395-2007)表
河 名 |
营养状态评分值 |
营养类型 |
大冶湖(下游) |
48 |
中营养 |
富水水库 |
40 |
中营养 |
王英水库 |
34 |
中营养 |
磁 湖 |